顯示具有 文章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小孩一碰就哭!原來是觸覺敏感惹的禍


磨娘精!原來是觸覺敏感惹的禍
睿睿打從出生就是長輩眼中的磨娘精,換個環境就會哭鬧不已,除了媽媽之外,其他人可就碰不得,這可累壞了睿睿媽。好不容易等到睿睿可以上幼兒園的年紀,原以為終於可以安心返回職場工作,稍稍放鬆長期緊繃的神經,沒想到才開學沒多久,老師就開始向媽媽訴說睿睿在學校與其他小朋友無法融洽相處的情形。
「睿睿不喜歡排隊也不太守秩序,跟其他小朋友遊戲時,每每總會惹得睿睿不開心,進而推打一起玩的小朋友。」心疼孩子卻又不知該如何管教的睿睿媽,真的是頭痛不已,直到遇到了身為職能治療師的朋友協助分析原因,才恍然大悟,原來睿睿會如此極可能與『觸覺敏感』有極大的關係。
1.孩子有哪些表現極可能與觸覺過度敏感有關?
如果發現家裡的孩子不喜歡讓人剪頭髮、修指甲、洗頭,或者有打人、推人等動作,或是經常留意衣服後面的標籤時,就可能有觸覺過度敏感的現象。觸覺過度敏感的常見特徵如下:
● 不喜歡讓人碰觸身體或臉部,對日常活動如洗頭、洗臉、剪指甲、剪頭髮等感覺厭惡。
● 會避免赤腳,尤其是草地、沙地。
● 對旁人不小心或輕微無害的碰觸會出現攻擊性反應,因此常常發現他有防禦性打人、推人的動作出現。
● 感覺較一般人怕癢、甚至很在意衣服後面的標籤。
● 錯誤解讀感覺輸入,對疼痛反應過度。
● 情緒經常處在不穩定的狀況,容易莫名地生氣、哭鬧。到人多的地方會想回家。
● 個性偏執、不喜歡學習新的事物。
● 怕生、退縮,較易與親人親近,且依賴感重。
● 不專心、容易分心。
觸覺是人類探索環境的重要媒介,除了可保護身體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是安撫情緒的重要管道。正確處理觸覺訊息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只影響身體知覺及情緒,對於課業學習、生活安全感、以及人際互動等方面的影響也很大。
磨娘精!原來是觸覺敏感惹的禍

http://mamaclub.com/learn/%E5%B0%8F%E5%AD%A9%E4%B8%80%E7%A2%B0%E5%B0%B1%E5%93%AD%EF%BC%81%E5%8E%9F%E4%BE%86%E6%98%AF%E8%A7%B8%E8%A6%BA%E6%95%8F%E6%84%9F%E6%83%B9%E7%9A%84%E7%A6%8D/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愛的覺度:抵賴與責備


愛的覺度:抵賴與責備
最近親耳聽見一位家長大聲怪責學校和其他同學將她的十歲兒子變成一位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她覺得兒子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是受同學的影響,學校該好好管教其他孩子,不該懲罰她的兒子。若不是親身看見聽見,我簡直不能相信世間上竟有這種歪理。父母不但自欺欺人「抵賴」孩子行為上的責任,不正視問題然後去處理它,還將責任歸咎於人。父母抱着這種態度,孩子長大後也抱着同樣態度處理問題又何奇之有?
選擇採用「抵賴」與「責備」的處事態度最容易不過,兩者都為當事人套上保護罩,為了達到不被罵不被批評不感到內疚的結果,而放棄改善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抵賴」比「責備」更糟糕,後者起碼承認問題的存在,只是將責任推卸給別人,但「抵賴」是完全漠視問題的存在,問題不存在也就不需要解決。這絕對是自欺欺人的思想,有些問題只會像雪球般繼續滾大,等待爆發的時機。若發現惡性腫瘤但當作它不存在,病情便會惡化。若經濟數據已表明資產價格不合理但市場仍不理會,金融風暴指日可待。建立了這種處事態度,後果小則限於影響自己的婚姻家庭與工作,嚴重卻能牽連其他人,尤其是位高權重者。
當年公司有個重要項目出了錯,源頭來自我的團隊,在我承認疏忽致歉後,美國的大老闆簡潔地感謝我承擔責任便轉移到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沒花時間在「抵賴」與「責備」上,要在一間公司內建立態度積極的文化,是要從最高領導者以身作則再滲透到公司每一個人的。在家庭裏父母是孩子的「老闆」,父母怎樣處理大小問題對孩子的態度影響最深。還記得上一代長輩看到子女不小心撞碰桌角時,立刻作勢「打」那張桌說:「桌子真壞,弄到我們的孩子受傷」的情景嗎?將責任推卸到桌子上便不需要教導孩子怎樣小心點,也不需要考慮將桌子移位或在桌角貼上安全膠,孩子從這經歷的教訓是──撞倒了是其他人和物的錯,與自己無關。在一個婚宴上,我亦看過一個媽媽在打麻雀期間對兒子說:「都是你在吵,弄到我想不清楚,累我輸了這鋪牌。」兒子在旁低頭看着地面不出聲。簡直是天大笑話,媽媽可以選擇在打牌之先吩咐兒子到別處坐或安靜坐在旁邊,自己處理得不好就將輸牌「責備」到兒子身上,跟着再為自己的牌技「抵賴」,將來兒子在學校賽跑輸了,會否也學他媽媽「責備」其他人或事呢?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努力寫日誌,才是好老師?~~103.9.2.

努力寫日誌,才是好老師?文/李坤珊幼兒園老師花很多時間,寫日誌給父母看。當老師時間被塞滿,教學品質會不會打折?該把時間花在教育孩子身上,還是拿來滿足家長和行政當局的需求呢?幾位媽媽把孩子從幼兒園拿回家的日誌給我看,並讚揚孩子的老師真是盡職!那些日誌,不只是工工整整的手寫本,有的還貼了相片,看起來可不像五分鐘就可以完成一頁的「作品」!我毫不懷疑幼兒園老師的盡職,只是心中有了一些「相對性」的疑問。我反問那幾位媽媽:「老師都在什麼時間寫這些每天要帶回家的日誌呢?」「利用孩子們的午休時間喲!」一個媽媽說。「放學前找時間寫喲!」另一個媽媽說。「我孩子的老師不用寫的,她用電腦打出來!」最後一個媽媽說。於是我接著問:「老師每天花相當多的時間,寫這些天天帶回家的日誌給你看,她為了交報告,要麼讓孩子趕緊入睡;要麼就是同時分心照顧孩子也寫日誌;要麼就是該下班了還留在學校打電腦。不管哪個選項,都得犧牲能全心照顧孩子、或全心準備教材的時間和機會,寫報告給爸爸媽媽看,不是嗎?」在場的媽媽們,頓時無言以對,只能點點頭……誰能有三頭六臂呢?又有誰不需要時間策劃優良的教案和活動呢?似是而非的迷思有一些說法(請注意,只是說法)和做法,在幼兒教育的坊間廣為認定:一個很行(很厲害)的幼兒園老師,不管幾個孩子都能教;不管環境吵不吵,就算幾群的孩子同在一個空間,孩子一樣可以專心上課 ;每天或每週都能手寫工整(還要貼相片)的報告給家長看;每天除了教學,還能幫孩子梳頭、照料用餐;下班前還會打掃、整理教室。能這樣全能的,才是好老師!仔細看看上列的認定,你難道不會覺得哪裡不對勁嗎?讀讀上列的工作量,你難道不會懷疑,真的能「十項全能」嗎?以常理來推斷,當我們把一個老師的工作時間,全部塞得滿滿的,老師的教學品質不會打折扣嗎?從除法來看,一個老師,帶十個和帶十五個孩子,給孩子的個別注意力會相同嗎?老師的時間到底是要全心花在教育孩子身上、還是要花在滿足家長和行政當局的需求呢?請相信老師,給老師全心全意教育幼兒的機會!請相信老師,給他們時間思考,給他們空間對話。許許多多的好點子,真的是在喝茶的那一瞬間,叮噹的出現;許多更周延的活動計畫,真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裡,更有效率的展開!